洛陽養(yǎng)老院介紹并不是一點疾病都沒有,才算健康老人。人不可避免地要衰老,為了能在60歲之后依然保持健康,不妨從現(xiàn)在開始,按以下要求做出改變:
1.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
“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”排在老年人健康首位,意味著社會觀念的轉(zhuǎn)變,開云·kaiyun要求生命的長度,更要求生命的質(zhì)量。
建議:老人自理能力是身體健康的直接體現(xiàn),也是多項能力的綜合表現(xiàn)。保護好自理能力,要從多方面努力,比如勤動腦、少操心、平衡膳食、鍛煉身體、學會獨處等。
2.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
未導致明顯的功能異常
新《標準》承認老年人與年輕人身體狀況的差異,只要重要臟器功能未改變,就不應視為病理性改變,再一次強調(diào)功能的重要性。
對于一些可糾正的功能改變,仍然可以視為健康,比如老視、聽力障礙等。
建議:每個人都需要正確認識并面對衰老,不必把衰老當病治,更不必和年輕人比數(shù)據(jù)。
3.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
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(nèi)
老年人“多病共存”是一種常態(tài),哪怕有疾病,只要指標能控制在與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(nèi),就符合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要求。
建議: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30/80毫米汞柱以下;少吃動物內(nèi)臟和甜食,有助控制膽固醇水平;養(yǎng)成規(guī)律運動的習慣,慢跑、快步走、打太極拳等都不錯。
4.營養(yǎng)狀況良好
營養(yǎng)對老人至關重要,缺鈣易發(fā)生骨質(zhì)疏松、缺鉀會導致低鉀血癥,這兩者會增大跌倒幾率;缺蛋白質(zhì)可能導致小腦萎縮,增加老癡風險。
造成營養(yǎng)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比如代謝能力下降、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等。
建議:三餐定時定量;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,晚上尤其不能吃太飽;多蒸煮,少油炸;營養(yǎng)搭配;堅持活動都對改善營養(yǎng)有益。
對營養(yǎng)不良或有營養(yǎng)不良風險的老年人,可遵醫(yī)囑服用營養(yǎng)補充劑。
5.認知功能基本正常
認知功能對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、晚年生活質(zhì)量至關重要。
因衰老帶來的感知覺減退、記憶力下降、反應遲鈍等,只要不影響日常獨立生活能力,不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,可視為認知功能基本正常。
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認知退化,如心腦血管疾病,則需藥物治療、康復訓練以及有效的護理。
建議:保證充足的睡眠,學會靜心;多吃些三文魚、綠葉蔬等;培養(yǎng)一個休閑愛好,如養(yǎng)花、學習樂器;適當進行益智類活動。
6.樂觀積極,自我滿意
老年期大多有很多負面事件和疾病困擾,這是自然生命規(guī)律。良好的情緒會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產(chǎn)生正向促進作用,提高晚年幸福感。
除了老年人自我調(diào)節(jié)外,家人也應給予積極引導和鼓勵,幫助老人改變觀念,擁抱老年生活。
7.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(yǎng)
保持良好生活方式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這樣描述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因素:生活方式占60%,遺傳占15%,環(huán)境因素占17%,醫(yī)療條件占8%。
在于普林看來,老人罹患慢病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,控制慢病也要長期堅持,從小事做起,而當務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(yǎng)。
8.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
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會隔離,這包括主動隔離(心理因素)和被動隔離(身體因素)。
,不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,患心臟病、腦卒中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。而那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老人,常常會有一種自豪感,以及“我還行”的幸福感,有利于延年益壽。
建議:家庭和社會都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。作為健康的一責任人,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積極的老齡觀,主動融入社會。
9.社會適應能力良好
如今不少老年人進入酒店不會掃健康碼,上街購物不能刷手機支付,這都是沒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體現(xiàn)。
建議:提升老年人社會適應能力,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支持,細化老年健康服務。
更重要的是,老年人要培養(yǎng)主動學習的心態(tài),活到老學到老,成為與時俱進的時髦老人。
微信掃一掃
手機網(wǎng)站